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轉載:習近平中國夢 許志永也容不下 @ 蘋果日報


20140127


【本報訊】他是法學博士,為基層冤民出頭;他是中國最溫和的維權者,即便維權過程中屢遭毆打,仍能心平氣和地呼籲「依法辦理」;他主張理性推動中國民主法治。昨天,這位內地「新公民運動」的發起者、溫和派維權律師許志永,被當局以「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判囚四年,再度剝去中共「依法治國」和習近平的「中國夢」的虛假外衣。

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昨對許志永案一審宣判,判決書指許「無視法律對公民正當行使權力的規範,利用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話題,多次組織策劃在政府機關附近及商業繁華地區等公共場所,聚集多人及拉橫額,現場參與者抵抗治安執法,情節嚴重」,宣告許「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成,判監四年。

阻辯方律師受訪 美國國務院發聲明促放人

一如上周三本案開審,當局拒絕外界旁聽,院外戒備嚴密,連辯方律師張慶方判決後在庭外對記者發表看法,也被強行打斷,暴力帶走。張律師指判決不公正,將提出上訴。許志永更在法庭上斥有關判決「把中國法治的最後一點尊嚴破壞殆盡」。張律師的激憤,與他初受理本案初時稱會「理性克制辯護」形成鮮明對比,顯示本案荒唐不公超出容忍。

中共倒行逆施將許志永判囚,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各大通訊社、門戶互聯網等紛紛第一時間報道。美國國務院罕有地在判決出來後不久發表聲明,對中國法院的判決「深感失望」,促請中共馬上釋放許志永等政治犯,停止限制許的行動自由,並保證許的人權和自由得到保障。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等發稿都認為,中國當局對許志永判監,顯示習近平等中共新領導人倡導的反腐敗、給社會公平正義等新政的虛偽;多年來許志永和同伴們的活動都是為了社會進步,與共產黨宣稱的理念相符,但當局判囚許是擔心任何有組織的反對活動,可能會威脅他們的統治;報道認為判決顯示習近平的「中國夢」與普通民眾無關。

本港時事評論員林和立指,習近平上台後表現強勢,連許志永這類溫和維權活動都不能容忍,可想而知習對香港正醞釀的「佔中行動」會持甚麼態度。中共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由習近平掛帥,主管香港事務的張德江為副手,「對香港一定唔係好消息」。

發起街頭運動即觸及底線

林和立又認為,許志永案件反映無論追求目標多美好,只要發起街頭運動就會觸犯中共的底線,一定會被置於死地。

41歲的許志永是法學博士,十年前開始投身「與無權無勢者同行」的維權活動,倡導「理性、建設性」及「非暴力」,先後介入推動取締收容遣返制度、陳光誠事件、呼籲取消關押上訪者的「黑監獄」、要求官員財產公示、為打工者子女爭取教育平權等,其行動模式被稱為「新公民運動」。許在09年成立的「北京公盟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公盟)被取締,他被當局以偷漏稅名義逮捕,後取保候審。他前年發出致習近平公開信,直指現體制已無前途,籲中共推民主救國;他去年推動教育權平等,組織家長去教育部請願,但7月被刑拘,8月逮捕。

習近平言論

「中國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許志永理念

‧我們要用自己的承擔、自己的受苦喚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直到這種善良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

‧超過九成的官員貪污,要求官員公開財產的社會運動,就是逐漸改革這個體系的努力。

‧讓暴虐的氣息蕩然無存,讓野蠻暴力的傳統徹底被壓制,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真正建立一個現代文明國家。


許志永檔案
年齡:41
原籍:河南民權縣
學歷: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職業:北京郵電大學講師、新公民運動發起人
家庭:與妻子崔箏育有一女
經歷:曾為陳光誠及毒奶粉事件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2012年向習近平發公開信籲民主救國。去年到教育部請願,推動教育權平等,7月被當局刑拘,8月逮捕,昨日被判囚。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轉載:有人來問起文化局之類的問題

有人來問起文化局之類的問題

作者: 也斯


詩人、小說作家、文化評論家。現為嶺南大學比較文學講座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局


並不希望文化局為我們指示方向。若要制定文化政制,最好先總結香港多年經驗:哪些做得好、但結果沒有做下去;哪些做得不好,但惡果遺留至今?

總結本土經驗、成敗得失,然後才可以參考比較其他地方,對症下藥。

文化局目的應在維護文化界權益,輔助發展,要能聯繫政府各部門和民間不同界別,對內爭取創造更好環境、對外與各地對等交流推廣香港文化,令文化界有發言的聲音、有發展的途徑。

文化局負責人


不敢期望過高。目前有能力又願意出來做事的人難找。當文化局長的人,要了解、欣賞和愛護香港文化,至少要看粵劇,讀得懂香港新詩,也明白香港戲劇和電影發展的歷史。對香港過去百年做出的事,有基本認識,並有一種愛護之心。要有跟各界溝通的能力,不能是小圈子中人,要凝聚文化界老中青左中右之外,還要代表文化界跟政府爭取資源和空間,要誘發民間各種正面力量。這人不要光知道流行名字,對傳媒作秀,也要能認識歷史、關心本土。若還能聽聽音樂,陶冶性情;閒時看看小說,明白人情世故,已經不錯了。

 誤解造成政策偏側


文化局負責人需要了解香港的文化和歷史。舉一個例:過去有種想法,以為香港是殖民地,就一定不懂中國傳統文化了。所以就斥巨資建立中國文化網頁,從外地邀請專才,撰寫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卻忽略了本土尤其自五零年代以來南來文化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民間和各大院校已有的研究。認識的不足會造成政策的偏差、資源的錯配。

另一項中學教育的偏差是中文「語言」與「文學」教育分家,做成同學缺乏以語文表達生活經驗的能力。過去強調以英語教學、現在強調以普通話教學、以國內範文教寫作,並未能幫助同學以文字表達自己生活經驗。其實,普通話說得流利不等於能寫作。現在以語文教育代替人文教育的情況,將來恐怕會留下更嚴重效果。

希望文化局做的一件事


其他文化藝術界別一定已有不少高見。且就我熟悉的文學界補充一下,我們跟亞洲包括中、台同行比較,生存狀況仍算落後。文化局可以從保障作者基本權益開始,進一步思考如何改善現狀:

目前作者可以申請藝展局資助出書。但書本即使能印出來,不等於已完成了。現在最大問題在發行、推廣、評論、閱讀各方面。若有心人試去做一件事:去跟縱一本書的出版,或可看到目前種種問題,想想如何改善文化生態。

首先書本不一定得到發行。即使自己發到書店,也會發覺許多書店已經關門。香港對地產界的傾斜,令書店,即使二樓書店,也無法維生。另一個可以接觸到書本的場地是圖書館。但也不是每區的圖書館可以找到文學。各區域圖書館如何可以更有心地選擇圖書、有效地推廣讀書風氣,值得研究。過去市政局時代,圖書館也做了許多事,如有駐館作家之設,結果劉以鬯編了《香港文學作家小傳》、胡國賢編了五十年香港詩選、吳萱人編了香港文社資料,都對香港文學有貢獻。現在許多這樣的計劃都停辦了。過去的出版、研討、展覽,如何可以更好延續下去?是資源、人手問題?還是其他?

另一方面,多份報刊減縮文化書評版,以致本地嚴重缺乏書評、缺乏多類精神食糧的選擇。(文化界缺乏評論,難以凝聚共識,變成商業廣告的影響獨大。這亦不獨文學界別為然。)若一個城市只見傳媒的煽情言論,未有機會接觸比較深刻的思考、對人情的體會,亦影響市民思想感情的素質。

此外政府正在討論中港合作項目。但在文化項目中,文學未見對等交流。香港書籍,即使不是以政治為主的,亦未獲准進入國內。這對於兩地人互相認識、文化交流,無論如何是一種障礙。


相關新聞:

許曉暉篤定出任文化局局長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提出設立文化局,但局長人選備受爭論。本報獲悉,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已獲得梁振英的提名,中央接納,篤定出任文化局局長。一直未能覓得人選的政務司副司長,現時以勞工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呼聲最高,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則有機會接替張建宗出掌勞工福利局。

提名已獲中央接納

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提出五司十四局的架構重組,預料可在七月一日前獲得立法會通過(詳見港二),而五司十四局的組班工作,亦接近完成。在新架構中,以文化局局長人選最受爭議。自從傳出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為文化局大熱人選後,部分文化界人士反應強烈,認為許曉暉並非文化界中人,質疑她執掌文化局的能力,並力捧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黃英琦出任局長。

據了解,梁振英部分智囊亦建議他從文化界另覓人選,令許曉暉出掌文化局一度出現變數。經過一番角力,據悉,許曉暉已獲得梁振英的提名,中央接納,篤定執掌文化局。

候任特首辦公室主管羅范椒芬最近亦曾約見文化界人士,游說他們接納許曉暉,力撐她有能力出任局長;許曉暉亦接受多個傳媒訪問,闡述她的文化政策理念,爭取認同。

除了文化局長外,梁振英一直屬意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出任政務司副司長,但多番游說不果,現在終於放棄。據了解,由於政務司副司長需要由有經驗的政界人士出掌,在芸芸有經驗、能力的人選中,以張建宗的呼聲最高。至於勞工福利局,則有機會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出任;周一嶽在○七年架構改組前,曾是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有處理過福利事務的經驗。周一嶽亦長期從事傷殘康復工作,包括自一九八六年起出任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主席。自一九九七年起,他連續獲選為國際傷殘人士奧委會副會長;○九年更接替去世的方心讓,獲選為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會長。

張建宗任副政務司長呼聲高

黃英琦昨天接受港台節目《議事論事》訪問時,不評論許曉暉出任文化局局長。她表示,文化局局長最重要是有文化視野,亦要對文化有認識,有專業歷練,明白業界情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她說,過去香港文化工作較為零碎,由不同部門負責,因此有需要成立文化局,整合資源及擔當倡議者的角色。

曾公開認可許曉暉的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指,文化界各有不同意見,各人心目中的局長人選亦有不同,自己亦不能代表整個文化界。他認為,文化局要清楚香港最重要的文化特點,如何發展及變化。中大文化管理專案課程主任何慶基指,文化局局長需要根據香港文化特色、需要、根據和定位,手一個清晰的定位,要做要到這一點,需要由專業人士擔任。

本報記者


相關視訊:

 2012年5月26﹣亞洲電視本港台《高志森微博》:許曉暉





相關訪問:

2012年6月8日-【am人物】平常心面對墮馬傳言 黃英琦:文化局長要係FIGHTER @AM730  
     
攝影:黃文山黃英琦不希望外界糾纏在文化局長的人選,而是正視文化發展現存的問題。

【am人物】候任特首梁振英的班底近日陸續曝光,其中文化局長人選鬧得沸沸揚揚,文化界熱捧的黃英琦,由原本的頂頭大熱到忽然「墮馬」,政圈傳言四起,被指有紅色背景的許曉暉爆冷成為「替補」人選,不少文化界人士為黃英琦抱不平,更高調褒黃貶許。不過,當事人黃英琦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不評論外間傳聞,自言以平常心面對,今後亦會繼續在公民社會發聲,但她堅持香港有需要成立文化局,以整合現時「分餅仔」式的文化政策,並認為任何人出任文化局長都要是一個fighter(戰士),「佢要fight for culture(為文化而戰)」。

記者:鄭秀韻 攝影:黃文山

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及總監黃英琦的辦公室,座落在金鐘海富中心,會議廳一角可俯瞰俗稱「門常開」的政府總部,原本半隻腳已踏進這座權力核心,但最終局長一職失諸交臂。

黃英琦接受本報專訪時,避談梁振英曾否與她接觸,她亦冷對外間傳言,只說「平常心對待過去幾個禮拜嘅事!」記者問她是否覺得自己「輸咗」,黃英琦輕描淡寫,重申一切平常心,「呢個始終都係傳聞啫」,並吐出令人無限聯想的一句:「鏡花水月!」

傳中聯辦與左派聯手封殺

據說,梁振英最初邀請黃英琦出任文化局長,本意是希望有較開明及開放的人士出任此職,令其班子有較強包容性,據知黃英琦的名字呈上北京後,港澳辦本已開綠燈,詎料殺出程咬金,中聯辦及部分左派人士加以阻撓。據來自左派圈子消息透露,黃英琦被封殺,主因是其背景太liberal(自由開放),甚至並非左派陣營的「自己人」,故最終由被左派視為「自己人」的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取代。

文化界爭取設立文化局逾20年,如今卻因人選鬧出風波,業界更傳出「倒許」呼聲,認為若由許曉暉做局長,「寧願唔要文化局」,被形容是好心做壞事,但黃英琦說,「我又唔係咁睇,今時今日仍期望有文化局。」不過,她不希望外界糾纏在人選,而是正視現存問題,她指現時的文化政策,仍停留在藝術資源分配,而且文化政策分散於不同政策局處理,從來沒有整合,大大落後於鄰近國家或城市如新加坡及台灣,「佢哋將文化提升等同經濟競爭力提升,思維層次高過我哋好多,我哋當文化係文娛活動!」

「因為冇一個champion(擁護者)、冇一個fighter(戰士),冇一個人去帶領大家諗吓文化可以擔當咩角色……」黃英琦說,「文化要有champion,要有人fight for culture。」她認為,任何人出任文化局長,需要帶領社會改變思維,並影響其他官員,她以香港現時容不下的街頭藝人為例,「佢(文化局長)要夠膽走去警務處長度傾:『我依家話俾你聽,我哋一齊諗吓行乞同街頭藝人係兩件事,我哋有冇方法分辨?』」她指龍應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在當地不同公園及廣場劃設空間,「攞正牌可以做街頭藝術,呢啲咪係創新囉,我哋文化局長可唔可以諗到呢條『橋』,然後同警務處講、同地政署長講、同路政署長講、同運輸署長講、同康文署長講,唔同部門有唔同憂慮,要說服佢哋,都好難㗎!」

提起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黃英琦二話不說,形容「佢(龍應台)係可遇不可求!」但她強調,香港也有優秀的公共知識分子,例如梁文道,「但要令一啲公共知識分子有興趣喺政治崗位,要俾佢一定歷練……」

倡社區參與增凝聚力建和諧

黃英琦又點出另一問題,「我哋仍有一絲隱藏著嘅殖民思維,我喺嗰個年代長大,當時文化好少,喺教育制度裡面,佢哋唔想你諗嘢,想你賺錢,你營營役役最好,唔好思考你嘅文化身份,唔好思考本土文化……」要洗脫這股殘餘殖民思維,「唔止要教育,仲要實踐。」她所指的實踐,是透過「集體共創」(co-creation),與市民一同構建社區,「而唔係只俾場歌舞你睇」。她指外國很多城市有成功例子,她以台灣宜蘭為例,指當地用文化方法建設社區,「佢哋大家一齊做公共藝術同公園,市民參與設計同規劃,大家日後對社區有向心力、凝聚力會好強。」

黃英琦月前撰文描述對文化局的理念及願景,曾引述電視劇《天與地》中的經典對白:「『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意見,而互相尊重。」她指宜蘭例子可以說明,「呢種達致嘅和諧,唔係我哋講緊嘅和諧,因為過程中市民認識咩叫求同存異。」

由文化局長人選的爭議,轉而到文化局的角色,有人擔心這個局將掌管意識型態,成為內地「中宣部」,黃英琦認為,由於文化局仍未成立,政府文件對這個局亦只作簡單描述,「有咁嘅憂慮係好正常,我諗要釋除疑慮,真係要盡快就香港文化發展藍圖攞出嚟講,甚至喺七一前應該講。」但她極度抗拒進行諮詢,「千祈唔好用『諮詢』兩個字,諮詢係每人企起身講3分鐘,就當你表達咗意見,咁係咪好反智?」她力銷其倡議的「集體共創」,同時要檢討文化政策,她建議就三大議題包括文化空間、資源及教育發表政策文件,聽取民間意見如何改革,「我好理想化,用大半年時間可以掌握民意,知道改革嘅緩急先後。」

不應過早對梁振英下定論

盛傳梁振英上台後會推行四大政治任務,黃英琦認為不應過早下定論,會等待他下月發表就職演說及10月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起碼俾一個空間佢講理念先,而唔係依家話佢有咩任務呀、有咩意識型態要灌輸呀……」她強調自己是行動型,「與其憂慮,不如喺民間即刻做政策檢討,如果唔去做只坐喺度,話好憂慮呀、話佢有四大任務、話香港好唔掂……我覺得唔係咁囉,香港已停滯不前好耐!」

自言是改革派的黃英琦說,「我認同改變,可以係一個正面改變,依家香港負能量比較多,所以我會寫多啲、講多啲、做多啲,希望積極影響到一個正面改變。」黃英琦對文化願景侃侃而談,但當被問及與梁振英的理念和思路是否相近時,她只說:「我唔知喎!」不肯再多說半句。那麼對上一次與梁振英見面是何時,她的答案更簡短:「唔講!」




相關評論:


陳己雄:論成立文化局



【明報專訊】2000年,香港曾成立文化委員會,當時,文化界曾憧憬這將是香港文化局的雛形,但蹉跎至今,政府才提出成立文化局,並將之放入5司14局的新架構中。按往常的經驗,政府要成立一個部門,都先要找參照對象,繼而進行諮詢。不過,今次卻有點不按牌理,現在提上立法會的只是成立文化局的建議,至於架構和職權範圍,則一概欠奉。而如今議會和社會輿論焦點,卻一面倒集中在疑似局長人選的爭議上,至於文化局到底擔綱什麼角色?其架構和職能如何?則尚未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


對於文化局長人選,我們作為業界一員,固然對此有一定期望,然而,我們更關心整個架構,因為局長畢竟只是數年一任,但架構卻真正長遠影響未來工作的推行。


新加坡與澳門經驗


環顧周邊地區,新加坡早已有文化部,而近年更因配合大肆發展文化產業而將之重新整合,成為現行負責文化事務、資訊科技及新聞媒體的「新聞通訊及藝術部」,這是由前文化部和通訊新聞部合併而成,轄下有5個相關的法定組織: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媒體發展管理局、國家藝術理事會、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從這些機構的職能組合,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管治思維,將發展資訊科技、媒體與文化創意歸併於一個部門,既把它們都視同經濟產業去管理,同時,亦反映新加坡對意識形態的掌控從未鬆懈。畢竟,今時今日網絡和媒體的煽動力和影響力,絕對超越任何傳統形式的藝文創作,所以他們抓緊資訊、媒體與文化的主導權,從廣泛和深層兩方面建構意識形態。


若以此為藍本,則香港政府要將現時分屬商務及經濟局的通訊及科技科(主管廣播、電訊及影視)、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發展局工商科之下的文物、計劃及資源管理部,和民政事務局的政府總部新聞組、康樂及體育科、文化科(主管博物館、圖書館、古物古蹟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藝發局及演藝學院)、西九工程策劃組,分拆重組。這對政府來說,是一項超大手術。根據過往經驗,從來奉行市場主導、文化多元的港府,會否出現政策突變,策略性地投入龐大資源來主導資訊科技、媒體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實要有待觀察。


另外,與我們毗鄰的澳門,其實早在回歸前,澳葡政府已設立文化司署,回歸後便轉成文化局。它是澳門社會文化司轄下的一個管理文化藝術設施、團體和撥款的局級部門,下設文化活動廳、文化財產廳、文化創意產業促進處、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演藝學院等,還兼管一個文化基金。其架構和職能非常清晰,且能集中資源管理和運用。


澳門模式?


若香港參考澳門模式,則只需將現時民政事務局4個科的其中3個(即康樂及體育科、文化科、西九工程策劃組)獨立出來,並加強其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關係,便構成了文化局的核心體系,這是一個現成且可行的考照實例。而且,同樣作為特區,同樣受國家「十二五」規劃下,大珠三角地區的總體方向所影響,港、澳兩地如有更多平行對口單位,對整體發展必有一定的助益。


由此推測,日後的文化局,極有可能是將民政事務局功能分拆成立,這亦是最簡單和對政府架構影響最小的做法。如今,還傳出由現任民政事務局副局長出掌未來文化局,似乎上述架構被落實的可能性頗大。


無論如何,在文化局成立之際,而其架構和功能仍有討論空間的時候,我們很希望能提供一些觀點,讓新一屆特區政府管治班子參考。


主要職責


文化不等於藝術,這個重要分野不少文化工作者已經一再強調,我們不再贅述。我們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發展,只有在自由和開放的土壤下,才能健康茁壯成長,文化藝術工作者應能自由創作和發表作品,市民亦應有自由選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生活方式,提升香港市民的文化素養,應以提供多元選擇和加強基礎文化藝術教育的方式進行。基於此一信念,我們認為日後的文化局主要職責應為:


1. 捍衛和促進香港的言論、出版及創作自由,日後的文化局應定期審視香港現行的法律和各部門的行政安排,是否有礙這些自由,例如近日新修訂的版權法,有關二次創作的限制,便是一個很值得進一步討論的例子;


2. 既然作為政策局,制訂文化政策便是其責無旁貸的首要任務,文化政策應界定政府在文化工作上的緩急先後,以最有效率的方法運用有限的資源,協助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文化政策不應亦絕不可指導香港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發展方向,或限制其發展自由。某程度來說,文化政策本質上其實是一份對內的文件,讓文化局官員有政策可依,作適切的資源分配,我們明白到在客觀上,政府的資源投放無可避免地將影響香港整體文化的生態,這也是部分文化界人士憂慮的地方,但在可見的將來,不少文化藝術團體和工作者,仍需依靠政府的資助,在這個情况下,制訂文化政策根本是無可避免的,否則在無政策可依的情况下,不是資源分配唯長官意志,毫無透明度可言,便是繼續因循守舊,支離破碎;


3. 制訂文物保育和文物保護政策和法規,坦白說,香港大部分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大多已湮沒於時代變遷之中,只剩零星散佈於港九新界各地,再討論應以點、線或面的保育政策已經太遲,但保育先後、如何活化、財政長期安排,仍需集思廣益,亡羊補牢;


4. 創造及推動一個有利文化、藝術和創業產業工作者生存的社會環境,例如訂立博物館法、彌償法(indemnification law)及扣押豁免法(Immunity from Seizure Act)等,創造一個有利公私營運博物館運作和與外國文化交流的社會環境;和其他部門商討,盡量開放公共空間予文化和藝術工作者使用,譬如在不影響交通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情况下,容許街頭表演;和稅務局商討探討提供稅務優惠,以鼓勵私人機構和個人捐獻予文化藝術機構和工作者的文化;協調各部門簡化手續和提供協助,方便電影工作者外景拍攝工作等等;


5. 監督政府文化設施的運作,包括西九藝術文化區的營運,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的文化活動和設施,皆由私人提供,公私合作為文化發展作出貢獻,才是世界的一般情况,例如大部分國家的主要博物館,大部分仍是公營便可見一斑,未來的文化局將需要繼續監督屬下執行署(很大機會為「康文署」,本會建議正名為「文康署」)繼續管理現有文化場地,及在有需要時爭取資源建設新的文化設施;


6. 進行文化相關研究,未來的文化局應持續進行有關香港文化和外國文化發展的研究,以掌握世界趨勢,作為制訂政策的重要參考;及


7. 制訂及推行香港的宗教、語言、文化教育等廣義與文化相關的政策。


文化人任局長?


本會認為未來的文化局長最重要是熱愛文化、有豐富政治和行政管理經驗、思想開放和胸襟廣濶,能兼視兼聽,平衡各方利益。至於坊間認為文化局長必須由文化中人擔任,本會實在不敢苟同:


1. 所謂文化人,根本沒有清晰的定義,文化藝術界不熟識的,並不等於不懂文化,現在坊間所說的文化人,其實是非常狹義的文化藝術工作者;


2. 文化指涉甚廣,除了藝術和創意產業等狹義文化外,建築、文物保育、科學、宗教、語言、民俗、教育……皆為文化的一員,又有誰能樣樣皆精。因此,一個心胸廣濶,能聽取和平衡各方意見的人,比一個學有專精的文化或藝術工作者,其實更適合當文化局長;


3. 文化界山頭主義嚴重,利益糾結,假若文化局長來自某一業界,反而更容易墮入千絲萬縷的關係網絡,更難做到無私公正;


4. 文化局長是政治職位,政治經驗和行政能力非常重要,尤其要善於和其他部門和社會各界溝通協調,以求落實政策和順利推行;否則徒有空談闊論,最終一事無成,便白白浪費了這個發展香港文化的契機。


文化界一直倡議成立文化局,經過多年的討論和醞釀,在落實之際,反而出現逆流,本會實在感到憂慮,希望文化界的朋友能多討論未來文化局的組成、職能,以至對文化政策的看法和期望,一起推動成立一個我們期望的文化局,在其成立後,一起監察其運作,為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出一分力。


作者是香港博物館館長協會主席


...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轉載: 唔識綁鞋帶 港孩堪憂@東方日報

唔識綁鞋帶 港孩堪憂
【專案組報道】繼電車「港男」、巴辣「港女」後,「港孩」也誕生了。「港孩」生於九十年代中後期,父母百般寵愛,只着重子女讀書成績,令他們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患上「王子、公主病」。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恐「港孩」質素無力接捧,政府應從速制訂方法改善。

不少「港孩」患上「王子、公主病」,要人服侍,吃飯也要人餵到口中。 (設計圖片)記者近日在九龍塘小學區,就六至七歲兒童的自理能力指標(即小一至小二學生應該懂得自己做的事),訪問近二十名小四至小六(九歲至十二歲)的學生,當中約一半懂得戴錶、扣鈕拉鏈及獨自睡覺,但逾八成受訪學生不懂綁鞋帶、剪指甲及自行食有骨食物。

家長縱容銀紙當畫紙

港孩自理能力不足,與家長對此不以為然有關。女兒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朱太說:「我完全唔覺得個女唔識綁鞋帶、唔識照顧自己係大問題,讀書叻咪得囉!」

生於中產家庭的「港孩」Sylvia(假名),年僅八歲已擁有手提電話、數碼相機、遊戲機及iPod等。被問及為何讓女兒一身名牌時,Sylvia父親說:「我哋掛住做嘢,冇時間陪佢,可以嘅話都喺物質上盡量補償畀佢!」傭人表示Sylvia曾因鮑魚上有一小黑點而將之丟掉。而她也無金錢概念,曾到遊戲中心玩樂,一次過將五百元代幣玩擲彩虹遊戲,還曾用多張一百元紙幣寫字畫畫,玩完後便棄掉。


13歲自認BB唔識大

另一「港孩」Daniel(假名)十三歲仍整天嚷着自己是「BB」,閒時看幼兒節目《天線得得B》,無論他到哪裏,都一定「攬實」幾隻公仔。他現讀中一,仍不懂更換衣服,不懂自己洗澡,睡前仍要用奶瓶喝奶。Daniel用餐時,傭人要用剪刀將菜肉剪碎方能進食。

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認為家長太注重孩子學業,為了讓子女溫書,毋須他們做日常的自理工作。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憂慮,若「港孩」情況延續,沒有改善,成長後會對本港社會質素有負面影響,更會拖低香港的競爭力。浸會大學幼兒及基礎教育總監李南玉建議家長及學校可於日常生活做起,鼓勵子女學習自立。


相關視訊:

星期日檔案 港孩與怪獸家長 part1 :




星期日檔案 港孩與怪獸家長 part2 :




2011年5月14日-新聞透視 港孩大作戰 1/2 :




2011年5月14日-新聞透視 港孩大作戰 2/2 (港孩大測試:5:35 - 8:40):





相關文章:

最苦與最樂 (作者:梁啟超)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裡夢裡,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麼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裡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鬆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為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聖賢豪傑,他負的責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這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裡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裡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轉載:談雅然:留港改變命運@明報

專題 > 外傭爭居港權

談雅然:留港改變命運

2011-07-19




10年前,終院判決港人內地領養子女居港權敗訴,談雅然心如刀割,躲在家中痛哭;今天,她走到「傷心地」門前,沒有忘記,也沒有怨恨,最終獲得港府批准酌情留港,她認為「也是個happy ending(好結局)」。(余俊亮攝)

10年前爭居港權敗訴 今法律系畢業

【明報專訊】10年前,港人內地領養女孩談雅然與父母東奔西走爭取居港權,打動無數港人。明天,是終審法院裁定她敗訴的10周年。今天,她站在法院門外,沒有忘記,也沒有怨恨,「現在也是個happy ending(好結局)」——當年港府行使酌情權,她得以獲發單程證留港。同是過來人,眼見20多萬菲傭爭取居港權,24歲的談雅然深信,出生背景不應決定人的命運,法律的改變,可消除社會的不公義。

十年人事幾番新,當天14歲、就讀張祝珊英文中學的談雅然,如今已在港大法律系畢業。當年為她奔波的父母依然健在,但為她發動簽名運動的男生,與她的十年情,卻在今年初終結。唯一不變的是,談雅然依然堅持爭取居港權,依然無悔。

菲傭是社會不公義受害者

「我好慶幸當年有機會留在香港,爸媽改變了我的命運,如果當初不是他們領養了我,今天可能我在東莞做工廠妹了。」自身的遭遇,加上4年法律課程,談雅然表示思想改變了,亦令她對他人的不幸感同身受。

居港滿7年的菲傭,爭取居港權的司法覆核即將開審,回想10年前力竭聲嘶、與一眾港人內地領養子女爭居港權,談雅然坦言,相同的是爭權,目的卻截然不同,「當年我為的是家庭重聚,但今次是因為菲傭留港多年工作,明白本港文化,希望得到居留權,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談雅然沒有正面表態支持菲傭爭取居港權與否,只稱問題的根本在於社會的不公義,「如果菲政府經濟、教育做得好,何須拋夫棄子隻身來港打工?她們也是社會不公義的受害者……最低工資她們不受保障,被人稱呼為菲傭、賓妹,其實她們也很可憐。」她認為,白紙黑字的法律,是道德底線的指標,要不停改變,才可保障人權。

棄高薪厚職 為動物爭權

嚮往民主及自由,每逢六四晚會、七一遊行定必出席,談雅然與其他「80後」無異,畢業後未有投身被視為高薪厚職的律師行業,反而追隨理想為動物爭取權益,在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工作,為世界各地的虐畜個案提供法律意見。她希望可以憑一己之力,喚起港人對動物權益的關注,爭取在法例上追及世界水平。

明報記者 陳家俊


相關專題:
- 外傭爭居港權
- 七一遊行2011
- 回歸14年


相關新聞:

爭居權女孩長大了 談雅然:民意可改變世界

【記者王家文報道】談雅然,一個湮沒在 700萬人中的名字,不少人可能已忘記這個港人在內地領養的小女孩,曾翻起巨浪。 10年前,終審法院判她無權居港,她在鏡頭前聲淚俱下,打動無數港人為她發聲,終獲居港權。今天,她已在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推動保護動物,爭取動物福利,「為弱勢中嘅最弱勢發聲」。

香港回歸後,《基本法》條文引起多宗居留權訴訟,莊豐源、吳嘉玲、談雅然等名字,除了是影響深遠的案例,更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 2001年 7月 20日,終審法院裁定港人內地領養子女不得享有居港權,自小由港人在內地收養的談雅然面臨遣返。當時 15歲的談雅然在傳媒鏡頭前聲淚俱下,令很多港人動容,其就讀的學校和同學也發起千人簽名行動,爭取當局讓她留港。同年 10月,她終獲發單程證,可留港定居。

談雅然去年在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後,現任職亞洲善待動物組織( PETA)動物虐待個案及法務主任。她說,要協助弱勢社群,「人權問題、少數族裔都有人理,偏偏動物就係最無聲、最弱勢」。寧棄當大狀,捨身幫動物,有人說她「戇居」。遇上虐畜,她找警察,求助政府部門,「佢哋叫我唔好癲,仲有大把人要理」。

對牛彈琴遇得多,談雅然不輕易言棄。去年她親身到馬來西亞處理一個養鱷場虐待動物個案,向當地政府投訴,指養鱷場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當地官員說:「原來係犯法,我哋都唔知。」政府漠視,場主懶理。今年 4月,她向當地傳媒「爆料」,喚起群眾關注,才迫使政府正視和整頓。爭取權益,她 10年前早已試過。
全職為動物爭取權益

「居港權事件,令我知道傳媒、公眾和法律嘅影響力。」居港權塵埃落定後,談雅然變得低調,在大學念「憲法制」時,課程內容有自己的案例,她淡然面對,也很少接受傳媒訪問,「唔想人特別去標籤新移民」。她說中二以來一直有參加六四燭光集會,剛過去的 7.1遊行也有上街。她說,這麼多年來,香港政府也沒變過,「淨係講錢,唔諗人權、自由、民主」。

過去 10年,談雅然以低調換來空間,讓她思考前路,「開始諗人同自然、同動物嘅關係」。今天她為善待動物組織服務,接受訪問,希望能幫動物發聲,「要促使政府為動物權益、福利立法」。若當年被遣返內地,今天的結局會如何?「可能喺東莞做工廠妹或耕田,甚至死咗都唔定」。

談雅然向記者澄清,當年並非獲當局優待,只是因為公眾力量、民意結集,當局才加快審批其早已遞交的單程證申請。今年 10月,她獲批單程證剛滿 10年,這證件讓她至今相信,「民意係可以改變社會,甚至整個世界」。

相關視訊:

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檔案 居港十年情 1/2




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檔案 居港十年情 2/2




中一實用文寫作習題:

試綜合上列報導所知,代談雅然寫一封200至300字的信給下列任何一個或一組對象,以表達相關的感謝、希冀和祝願:

1. 她的養父養母
2. 她的老師
3. 她的同學或朋友

上列習作須使用學校原稿紙作答,科目一欄請填上「實用文:私函」。首行起開始寫作,不必抄題,文末須另起一行以括號於右端注明全文字數,如:(218字),或(277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空格則不計算。



註:談雅然為本校校友,莫月華老師為本校中文科科主任。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轉載:許素細專訪@明報

世紀.HK English Writer﹕專訪許素細:在香港書寫駱駝?

文章日期:2011年08月23日

【明報專訊】訪問素細(Xu Xi)時,她總是用那低沉而肯定的嗓子,細訴著一段接一段的故事。彷彿,在書裏書外,她也是位喜歡以敘事來了解世界的人。寫作以外的素細,少時家住九龍,學成後遠赴美國進修創意寫作。曾在航空公司與報館工作,現在以作家身分走進香港城市大學任教創意寫作。她是中國印尼混血兒,以英文寫作。素細這些身世,究竟會如何影響她的寫作,和她說故事的方式呢?

素細在香港土生土長,香港瑪利諾修院畢業。《紐約時報》形容她是亞洲英語寫作先鋒,並獲提名首屆曼氏亞洲文學獎。

這兩年以來,素細一直想寫一篇關於按摩的故事。她是個無按摩不歡的人,也是尖沙嘴某按摩店的常客。「按摩師有一句術語,叫『做body』,但我一直難以把它譯成英文,所以寫不成那短篇。」素細頓了頓:「後來,我發覺把它譯作to do body是譯錯了。應該把body當成動詞,譯作to body。當我這麼翻譯,就寫好那故事了。」

有一句話:「在可蘭經裏面,是沒有駱駝的」,意思是,在最能代表阿拉伯文化的著作中,是不需要硬生生加插駱駝的。把這句話放在香港,作家應怎樣避免多此一舉的描寫呢?「那麼……」素細笑言:「我以後也不敢以啟德的天空代表香港了。不過,如果硬要把駱駝放進書裏,那駱駝定要比普通的駱駝更細緻、更有意味。」素細直言,過去也讀過一些因太重描繪香港,而忽略了其多元化面孔的著作。她舉英國名作家John Lanchester的Fragrant Harbour為例,認為此書以遊客的角度接觸香港,流於片面。素細補充道:「小時候家住尖沙嘴,當時油尖旺某處掛一個駱駝牌香煙廣告,想起來跟那句諷刺集體官僚決策荒謬的諺語 the camel is a horse designed by committee與現實不謀而合。所以,如果把駱駝擺放在香港,反而非常合適。」

香港缺乏英語文學

可是,和新加坡或印度相比,香港偏未能發展屬於自己的英語文學。在這麼一個二文三語的城市裏,要推動英語寫作,真的那麼困難嗎?「香港的大學,雖然也有以英語為主的創意寫作課程,可是往往因為學院支持有限,難以搞得有聲有色。至於普遍的英語寫作,應該嘗試從香港人的應用英語手。例如中英夾雜的文化,便是香港獨有的現象,我們可以多些墨。」

為了推動香港和亞洲英語文學,素細年多前便協助城市大學成立了全球第一個以亞洲英語文學為主的創意寫作碩士課程(MFA in Creative Writing)。現為該課程駐校作家(Writer-In-Residence)的她坦言:「MFA徹頭徹尾是美國的產物,所以要在香港成立MFA,一定要顧及香港獨有的文化。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應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國籍及文化背景的作家。而且,亞洲的工作環境和美國有很大差別,學生難以花大量時間寫作,所以我們的MFA是一個『低修業』(low-residency)的課程,學生一年只需花個多月在校園上課,其餘時間以遙距方式和導師聯絡便可。」

靈感源於母親

素細筆下的角色常陷於異地文化的裂縫。例如,她的長篇著作Habit of a Foreign Sky(左圖) 由Haven Books 出版,就寫女主角Gail往返香港和紐約兩地時的落差。女主角Gail其實取材自她的母親(下圖)。「母親小時候的志願是當醫生,後來二戰中斷了她的學習,當她考上港大的時候已經28歲了。雖然畢業後在瑪麗當化學師學徒,但她最終也當不成醫生。婚後她全職照顧四個子女,以為可以安度餘生,卻又因為丈夫破產而重新投入社會工作。我覺得她那個時代的女性面對種種壓力,她們一方面難以脫離自己既定的角色,另一方面卻懷太多的夢和欲望。所以我想,如果把母親寫進我們這一個時代,她的處境、際遇和想法會有什麼不同?」素細常說自己是個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被社會和歷史規範,只能擔當女兒、妻子和母親三個角色。所以,女主角Gail在書中開始已經失去兒子、丈夫和雙親,素細要寫的就是Gail如何面對這看似絕望的困境,為自己而活。

如果說,一個故事的靈感,往往來自另一段故事,那麼素細的寫作靈感一定不止於自己的生活環境。除了因工作往返美國和香港兩地外,原來素細亦曾遠赴挪威,找尋藝術的共鳴。

「那次有幸申請到作家住屋(Writer's Residence),在挪威旅居了三個月。當時,去挪威是為了親眼目睹畫家蒙克(Edvard Munch)的作品。除了經典作品《吶喊》外,他的繪畫生涯裏也創作過很多自畫像。我以前對自畫像絲毫不感興趣,但蒙克畫卻能通過自畫像的輪廓表現出人的靈魂,在他之前是沒有人能做到的。」蒙克的自畫像對自己往往不留情面。素細花時間研究蒙克的自畫像,就是希望從中汲取寫作靈感。「所有對藝術的追求都像蒙克的自畫像一樣,是一種獨自照鏡的過程。」

也許對素細而言,文字和香港、鏡和駱駝,它們的距離都不遠。

[文/林俊宇 編輯/袁兆昌]


轉載:止庵專訪@明報

世紀.作家印象﹕止庵:嗜書隱君子

2011年8月24日 (三)

【 明 報 專 訊 】 中 國 現 代 作 家 中 有 三 人 可 謂 長 青 , 分 別 是 魯 迅 、 周 作 人 、 張 愛 玲 。 不 論 時 代 幾 何 , 但 凡 喜 歡 中 國 現 代 文 學 的 讀 者 , 總 繞 不 過 這 三 位 , 甚 至 可 說 他 們 是 當 之 無 愧 的 現 代 文 學 金 字 塔 尖 之 人 物 。 不 過 , 除 了 魯 迅 , 周 二 先 生 和 張 愛 玲 很 長 一 段 時 間 從 來 都 是 國 內 文 化 界 的 禁 忌 , 不 允 許 出 版 , 直 到 上 世 紀 80 年 代 才 見 政 策 鬆 動 , 恩 准 「 出 土 」 , 精 光 四 射 。 二 三 十 年 過 去 , 當 年 又 紅 又 專 的 紅 色 作 家 一 波 波 消 逝 , 這 三 位 倒 是 屹 立 不 倒 , 還 大 賣 特 賣 。

尋 常 讀 者 喜 歡 自 是 喜 歡 , 但 也 就 讀 過 算 數 , 至 於 因 喜 歡 而 耗 盡 心 力 研 究 這 三 位 , 則 真 是 異 數 。 不 過 , 大 陸 果 真 有 一 位 頂 級 嗜 書 隱 君 子 , 止 庵 , 非 但 嗜 讀 , 亦 窮 半 生 之 精 力 於 三 位 作 者 之 作 品 研 究 , 給 三 人 每 人 編 了 一 套 目 下 最 為 優 質 的 文 字 集 。

止 庵 , 原 名 王 進 文 , 1959 年 生 於 北 京 , 其 父 乃 著 名 詩 人 沙 鷗 。 或 是 家 學 薰 染 , 止 庵 自 小 愛 書 。 他 清 楚 地 記 得 , 小 時 候 讀 的 第 一 本 書 是 《 十 萬 個 為 什 揦 》 , 那 時 候 「 文 革 」 還 未 開 始 。 7 歲 時 趕 上 「 文 革 」 , 家 中 藏 書 皆 被 紅 衛 兵 抄 走 , 此 後 整 整 10 年 處 於 饑 渴 狀 態 。 據 說 當 時 止 庵 的 最 大 願 望 是 能 有 一 本 詞 典 , 求 而 不 得 , 就 看 《 毛 選 》 後 面 的 註 釋 , 好 歹 也 算 增 長 文 史 知 識 。

10 年 間 , 止 庵 對 閱 讀 完 全 近 乎 一 種 生 理 性 的 飢 渴 , 飢 不 擇 食 , 找 到 什 麼 書 就 讀 什 麼 書 , 完 全 不 成 章 法 。 沒 有 新 書 , 反 倒 練 就 了 一 身 重 讀 深 度 的 功 夫 , 譬 如 一 本 《 水 滸 》 , 他 就 讀 了 不 下 三 十 遍 , 最 後 幾 乎 能 將 其 中 的 篇 章 倒 背 如 流 。

「 文 革 」 結 束 , 止 庵 考 近 大 學 , 專 業 是 口 腔 醫 學 。 不 過 , 即 便 學 醫 , 亦 未 曾 擱 置 閱 讀 愛 好 。 古 人 講 讀 書 可 廁 上 、 馬 上 、 枕 上 , 止 庵 讀 書 亦 是 好 玩 , 自 1978 年 始 , 他 有 系 統 地 閱 讀 文 史 哲 作 品 , 很 多 大 部 頭 的 書 都 是 在 公 車 上 看 完 , 沒 有 座 位 時 就 站 覑 看 , 若 是 車 裏 擁 擠 不 堪 , 就 高 舉 書 本 , 貼 在 車 頂 , 照 看 不 誤 , 如 此 上 下 班 竟 在 公 車 上 看 了 至 少 100 部 書 。 亦 從 彼 時 起 , 他 買 書 不 停 , 如 今 據 說 家 裏 已 存 書 兩 三 萬 冊 。 止 庵 的 生 活 就 是 書 生 活 , 或 者 可 以 說 , 書 就 是 止 庵 的 生 活 , 自 然 得 如 同 呼 吸 。

止 庵 嗜 讀 小 說 、 理 論 、 歷 史 、 隨 筆 等 人 文 類 書 籍 , 尤 鍾 愛 先 秦 、 魏 晉 和 五 四 這 三 個 階 段 的 作 品 。 讀 了 多 了 , 自 然 有 所 感 有 所 見 , 溢 出 筆 端 , 彙 為 書 冊 。 1995 年 他 的 生 活 幾 乎 皆 是 白 天 上 班 , 晚 上 回 家 寫 筆 記 。 有 天 突 然 冒 出 一 個 出 版 商 說 要 給 他 出 書 , 於 是 第 一 本 書 《 樗 下 隨 筆 》 就 這 樣 誕 生 了 。 「 樗 」 是 莊 子 提 過 的 一 種 大 而 無 用 的 樹 , 止 庵 以 樗 為 名 , 既 因 院 裏 果 真 有 這 麼 一 棵 樹 , 也 是 對 莊 子 自 然 適 意 之 人 生 態 度 的 向 往 吧 , 之 後 , 一 路 出 書 不 斷 。

對 止 庵 的 閱 讀 有 至 關 重 要 影 響 的 即 是 魯 迅 、 周 作 人 和 張 愛 玲 。 止 庵 最 早 讀 到 周 作 人 書 是 在 1986 年 , 一 讀 之 下 , 大 為 震 動 。 49 年 之 後 的 大 陸 文 體 幾 乎 都 是 毛 文 體 , 煽 情 做 作 , 周 作 人 那 種 心 氣 平 和 灑 然 自 適 的 文 章 路 數 讓 止 庵 頓 感 別 有 一 番 天 地 。 他 自 述 , 周 作 人 對 其 影 響 最 大 處 即 為 寫 文 章 的 態 度 , 「 寫 文 章 有 兩 種 態 度 , 有 人 寫 文 章 如 談 話 , 有 人 如 講 演 。 講 演 要 調 動 觀 泷 的 情 緒 , 要 煽 動 , 但 周 作 人 說 寫 文 章 有 如 朋 友 間 的 談 話 」 。 同 時 , 周 作 人 深 沉 明 達 的 思 想 亦 令 其 感 佩 不 已 , 例 如 周 作 人 始 終 反 對 「 思 想 統 一 」 , 認 為 「 文 化 與 思 想 的 統 一 , 不 但 是 不 可 能 , 也 是 不 能 堪 的 」 , 可 至 今 我 們 仍 舊 不 明 白 這 段 話 , 總 想 覑 要 統 一 思 想 , 而 很 多 問 題 恰 恰 也 就 由 此 生 出 。

至 於 張 愛 玲 , 止 庵 稱 其 為 塔 尖 上 的 作 家 。 讀 了 張 愛 玲 之 後 , 好 多 作 家 就 不 必 讀 了 。 在 他 眼 裏 , 張 愛 玲 是 不 世 出 的 才 女 , 她 的 中 文 幾 乎 是 現 代 中 文 寫 作 的 標 高 , 而 最 教 人 驚 心 動 魄 的 是 她 對 人 間 觀 照 的 眼 光 是 非 人 間 的 , 有 一 種 殘 酷 蒼 涼 之 美 , 她 告 訴 人 們 不 論 是 誰 , 殘 酷 與 蒼 涼 總 是 人 生 最 真 實 的 面 相 。 而 中 國 最 少 如 魯 迅 、 張 愛 玲 這 樣 的 能 避 免 廉 價 同 情 的 作 家 。

我 們 常 說 「 開 卷 有 益 」 , 這 話 對 初 讀 書 者 或 許 如 此 , 但 對 真 正 願 意 好 好 讀 書 的 人 而 言 未 必 恰 當 。 事 實 上 , 讀 書 更 重 要 的 是 讀 什 麼 和 不 讀 什 麼 , 換 句 話 說 , 讀 書 之 道 , 貴 在 揀 擇 。 而 深 刻 影 響 止 庵 人 生 觀 的 《 莊 子 》 中 的 「 吾 喪 我 」 則 更 教 其 學 會 拒 絕 固 有 的 價 值 體 系 , 不 輕 易 接 受 任 何 現 成 定 論 , 事 事 經 過 一 番 獨 立 思 考 , 這 樣 的 讀 書 才 是 「 我 」 讀 書 。

末 了 說 說 「 止 庵 」 一 名 的 出 處 , 出 自 《 莊 子 . 德 充 符 》 「 人 莫 鑒 於 流 水 而 鑒 於 止 水 , 惟 止 能 止 泷 止 」 。 取 這 名 字 , 是 要 「 告 誡 自 己 要 清 醒 , 不 囂 張 , 悠 覑 點 兒 」 。 明 人 張 潮 有 言 , 「 能 閑 泷 人 之 所 忙 者 , 方 能 忙 泷 人 之 所 閑 」 , 安 居 書 齋 的 止 庵 看 似 退 居 一 隅 , 其 實 埋 頭 讀 書 的 他 反 倒 比 奔 競 躁 動 的 旁 人 獲 得 更 多 。

[ 文 . 周 行 ]